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所谓的“解放日”正让苹果公司面临巨额成本压力——美国政府对苹果供应链涉及的每个国家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位美国总统早在连任前就宣称关税政策将成为其执政核心,如今这项竞选承诺已落地实施。
作为“解放日”行动的一部分,美国正对全球进口商品实施“对等”关税。这项立即生效的征税政策将覆盖几乎所有进入美国的进口商品。虽然不同国家间的税率存在差异,但多数地区面临的平均税率已达20%。特朗普此前承诺,将对那些对美国商品征税的国家实施对等报复。
实际税率可能在10%至49%之间浮动。白宫宣称这些数字是通过截取各国现行对美关税税率的一半计算得出,但真实计算方式实为:用特定国家对美贸易逆差除以进口总额得出所谓“美国关税”比例,再取该数值的50%作为“对等”关税标准。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征税行动,据称是特朗普重振美国工业的战略举措。虽然政策酝酿多时,但真正落地后仍需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消化其影响。这场在白宫玫瑰园宣告的“让美国再次富裕”行动,将为几乎所有美国民众带来显著财务负担。
消费者的代价
尽管关税政策旨在促使制造业回流,但其短期阵痛不容忽视。关税成本通常由进口企业承担,但如同其他经营成本变动,最终往往通过涨价转嫁给消费者。这种机制实际上造成了消费者与企业双输局面。
政策初衷是抬高海外生产再返销美国的成本,促使企业将产能转移至本土。但这一逻辑成立的前提是所有零部件都实现美国制造。由于进口元件同样面临征税,即便本土组装的产品仍难逃成本上涨。
苹果的困境
作为供应链遍布全球的美国巨头,关税政策立即对苹果形成冲击。其绝大多数产品在海外制造后进口至美国销售。以iPhone为例,这些在中国和印度生产的智能手机进口时将被课税,最终导致终端售价上涨。
虽然苹果理论上可以将iPhone生产迁回美国,但短期内既不可行也缺乏经济合理性。在美国新建生产线成本高昂,更不必说还要考虑全球分散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比如尖端A系列和M系列芯片仍需依赖台积电(TSMC)台湾工厂,因为美国同业多年内都无法达到同等工艺水平。
相较其他经济体,美国本土生产还意味着更高的人力成本。苹果近年虽逐步将部分产能从中国转向印度以规避关税风险,但这种耗时数年的供应链调整仅能缓解部分压力。按照苹果供应链变革的常规周期,实现美国本土增产至少需要多年时间,很可能要等到特朗普政府任期结束很久之后。
库克的斡旋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曾凭借与特朗普的首任期合作关系,成功减轻了关税对苹果的影响。自新政府就职以来,库克一直试图重建这种关系来帮助企业避险,但这次能否再度化解危机仍是未知数。
眼下消费者不得不为包括苹果产品在内的各行业商品涨价做好准备。本就定位高端的苹果产品,其溢价空间或将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