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技术力量渗透到各行各业,电子游戏领域更是首当其冲。美国配音演员正深陷声音版权争夺战,财力雄厚的游戏公司千方百计逃避向艺术家支付报酬,社交媒体账号则无视舆论反弹,妄想用AI生成内容敷衍了事。

Cover Image

这并非全盘否定其价值——帧生成技术确实精妙,深度学习也能自动化处理繁琐工作。但当某些高管将生成式AI奉为“万物未来”时,仿佛我们很快就能命令机器生成想玩的游戏,这真的更美好吗?Take-Two(旗下正开发《侠盗猎车手6》的发行商)首席执行官施特劳斯·泽尔尼克给出了否定答案。

根据卡罗琳·戴利《创意企业家》一书中的访谈,泽尔尼克对这项技术态度审慎:“我不担心AI能制造爆款,因为它基于既有数据运作,本质是向后看的。而真正的爆款需要前瞻性,必须无中生有。极致创意不仅意味着跳出框架思考,更在于根本不存在框架。”

虽然质疑生成式AI能否产出值得投入时间的完整游戏,但泽尔尼克的见解颇具前瞻性。那些光怪陆离的吉卜力风格AI画作或许能在社交媒体引发涟漪,但要创造真正打动人心的事物?恐怕无人问津。

正如《脑航员》缔造者蒂姆·谢弗所言:“这技术挑战令人惊叹,生成的旋律确实像莫扎特——可那又如何?终究不是莫扎特。”泽尔尼克向戴利表达了相似观点:要打造轰动之作,必须“聘请顶尖创作者并鼓励他们追逐热情,坚持创新,远离模仿……好莱坞总爱把项目包装成‘蜘蛛侠遇见蝙蝠侠回到未来’的大杂烩,我们拒绝这种套路,追求前所未见之物。”

颇具讽刺的是,泽尔尼克的表态直接反驳了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的豪言——后者曾鼓吹AI能让你“扮演印第安纳·琼斯,在古罗马背景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中对抗外星人,并体验蒙提·派森风格的喜剧叙事”。这不正是泽尔尼克所批判的“蜘蛛侠遇见蝙蝠侠”式噱头吗?

当然,并非天真到认为AI主导的游戏永远不会成功。毕竟Steam上最热门的游戏之一不过是让人点击香蕉图片。但令人宽慰的是,这位执掌行业巨头(其新作声势之浩大,令其他发行商闻风避让)的掌舵人,能够清醒地说出“敬谢不敏”。


文章标签: #游戏 #AI #创新 #版权 #争议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