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普西提(Perplexity)不仅想与谷歌(Google)竞争,显然还想成为下一个谷歌。该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拉文德·斯里尼瓦斯(Aravind Srinivas)本周在TBPN播客中坦言,其自主开发浏览器的核心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收集用户在应用外的行为数据——这一切最终都将服务于高端广告的精准投放。

Cover Image

“开发浏览器的另一重意义在于,我们能突破应用边界获取数据,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用户。”斯里尼瓦斯解释道,“毕竟人们在AI工具中的提问多为工作场景,这些数据缺乏个性维度。”在他看来,单纯的职场查询无法构建精准用户画像,而消费偏好(“你预订什么酒店、光顾哪些餐厅、浏览什么内容”)才是真正的金矿。

这位CEO坚信用户会接受这种追踪,因为“广告将变得更契合需求”。他透露计划整合多维数据构建用户档案,未来可能通过“发现流”功能植入广告。这款名为“彗星”(Comet)的浏览器虽遭遇开发波折,但仍计划于五月面世。

历史似乎正在重演——谷歌当年正是通过隐秘的用户追踪,成长为如今市值近2万亿美元(12.8万亿元)的巨擘。佩普西提显然深谙此道:除了浏览器,其还与摩托罗拉达成预装协议,在Razr系列手机内置应用,用户只需输入“询问佩普西提”即可唤醒AI服务。三星(Samsung)也可能成为其合作伙伴。

这种商业模式早已不是秘密:Meta通过植入网站的像素代码追踪全网用户,连标榜隐私保护的苹果(Apple)也在部分应用中默认收集定位数据用于广告推送。但大西洋两岸的监管机构正对此亮起红灯——谷歌当前就因涉嫌垄断搜索与在线广告市场面临美国司法部反垄断诉讼,后者要求其剥离Chrome浏览器业务。颇具戏剧性的是,斯里尼瓦斯公开表态:若谷歌被迫出售,佩普西提将与OpenAI竞购这项业务。

当这位CEO在反垄断审判期间毫不掩饰其“浏览器追踪+广告变现”的野心时,科技行业似乎又迎来了一个轮回时刻。


文章标签: #广告追踪 #个性化广告 #浏览器 #数据收集 #商业竞争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