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财报电话会议中最令我惊讶的,并非其旧款芯片售罄的消息,而是人们终于开始关注这个现象。
多年来,科技界始终奉行“买新不买旧”的金科玉律。对AMD(超威半导体)和高通等企业而言,这曾是铁律。但时代正在改变——周四英特尔向华尔街分析师透露,“猛禽湖”(Raptor Lake)处理器库存告急,其采用的Intel 7制程技术产能吃紧。更直白地说,首席财务官大卫·津斯纳承认:相比新一代“月亮湖”(Lunar Lake),基于旧架构的第12/13代猛禽湖(及升级版)芯片反而更畅销。
这无疑是场难堪的败局。但这场溃败早有预兆——早在14纳米制程卡壳数代时,危机就已埋下。新任CEO陈立武(Lip-Bu Tan)质疑公司架构臃肿,实在不足为奇。
科技从业者心中早有答案:当新款处理器性能停滞不前,凭什么指望消费者为昂贵的新品买单?关税风暴肆虐之下,用户自然转向性价比更高的旧款芯片——这正是英特尔正在经历的困境。(尚不清楚该现象源于PC制造商或终端消费者,但对比“月亮湖”的表述暗示着移动端市场)
确凿数据显示,新一代酷睿Ultra处理器性能提升微乎其微,某些测试中甚至出现倒退。以我们测试的“箭湖”(Arrow Lake)Core Ultra 9 285K为例:《赛博朋克2077》中,旧款i9-14900K帧数达166fps,而新旗舰仅161fps。虽后续推出性能补丁,但已难挽口碑崩塌。
若聚焦笔记本市场,对比更显荒谬——酷睿Ultra(月亮湖)芯片性能根本无力抗衡13/14代酷睿HX系列。面对关税波动与经济不确定性,消费者自然发出灵魂拷问:为何要多花钱买退步的产品?我曾看好“箭湖”“性能持平功耗减半”的承诺,然而连这点都未能兑现。
对桌面级玩家而言,“箭湖”已形同鸡肋(移动端的Core Ultra 200H/箭湖表现尚可,但前代月亮湖本就侧重功耗控制)。科技发烧友早指出:英特尔桌面处理器多年未见实质创新,而AMD锐龙系列却突飞猛进。如今这个认知正在主流市场扩散,对蓝色巨人绝非吉兆。
核心矛盾在于:英特尔尚未证明新品能提供旧款无法实现的价值。若无法突破此局,恐怕难以扭转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