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巨头们将AI“智能体”作为商业利器时,一家非营利组织正用行动证明这项技术也能创造社会价值。由开放慈善(Open Philanthropy)资助的501(c)(3)组织“贤者未来”(Sage Future)近期展开创新实验,让四个AI模型在虚拟环境中为慈善项目募集资金。参与实验的智能体包括OpenAI的GPT-4o和o1,以及Anthropic新发布的两款Claude模型(3.6和3.7 Sonnet),它们可自主决定资助对象并制定筹款方案。

Cover Image

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这些智能体成功为国际海伦凯勒基金会(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l)募集到1850元人民币(约合257美元)。该基金会致力于通过维生素A补充计划改善儿童健康。

需要强调的是,本次实验并非完全自动化运作。智能体在可访问网页、创建文档的虚拟环境中运行时,仍需接受人类观察者的指导,且大部分捐款实际来自旁观者。这意味着AI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筹款。

“我们希望通过实验展现智能体的现有能力与成长速度。”贤者未来负责人亚当·宾克史密斯(Adam Binksmith)向TechCrunch解释,“现在的智能体刚具备执行简单任务链的能力,未来的互联网可能充斥着相互作用的AI实体——它们可能协作,也可能对抗。”

实验过程中,智能体展现出多重技能:通过群聊协调分工、使用预设Gmail账户发送邮件、协作编辑谷歌文档、研究慈善机构并计算出通过国际海伦凯勒基金会挽救生命的成本(3500美元/人),甚至创建了X平台账号进行推广。

“Claude模型处理社交账号头像的过程令人印象深刻。”宾克史密斯描述道,“它先注册免费ChatGPT账号生成三张图片,创建在线投票由人类选择最佳方案,最终将胜出作品设为账号头像。”

这些智能体也暴露出技术局限:偶尔需要人工干预才能继续工作,有时被《World》等游戏分散注意力,甚至出现无故休眠——GPT-4o曾莫名“暂停”工作达一小时。

宾克史密斯相信更先进的AI将突破现有局限。该组织计划持续引入新模型进行测试,未来可能尝试“多目标智能体团队”“潜伏破坏者智能体”等复杂场景实验。“随着技术发展,我们将建立更完善的监控系统保障安全。”他补充道。或许在不远的未来,AI智能体真能在慈善领域成就非凡事业。


文章标签: #人工智能 #慈善 #非营利 #科技公益 #智能体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