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十年前,一位科技界高管曾笃定地向我断言计算机文件将走向消亡。这位高管是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当时他正在开发名为Quip的微软Word替代品(他此前主导了谷歌地图的诞生并担任过Facebook首席技术官,后来成为Salesforce联席CEO)。

Cover Image

泰勒认为,Quip与谷歌文档(Google Docs)、网飞(Netflix)、声破天(Spotify)这类云端优先的服务将使文件管理变得多余,诸如.DOC或.MP3这类传统文件格式终将像软盘一样过时。

他的预言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现实。对新一代年轻科技用户而言,文件管理已成陌生概念,如今只有特定类型的极客才会不依赖流媒体服务获取内容。如果有人用邮件发送Word文档,可能比分享谷歌文档链接更令人困扰。

但我始终认为,朴素的计算机文件远非偶尔的麻烦。我钟爱那些能在设备上生成易访问文件的应用程序,因为这些文件完全受我掌控,不会被任意剥夺——这正是许多云端服务无法提供的保障。

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无文件化未来”的代价,这种理念正在某些科技圈层重获新生。

为何文件依然重要

流媒体服务可能任意下架内容或增设访问限制;Facebook和谷歌曾因系统错误封锁用户账户,导致照片与通讯记录无法获取;有价值的网络资源可能某天毫无预警地消失。这些都不受你控制。

保存个人文件能有效抵御此类风险。但超越数据留存层面,文件更赋予人们自由选择最佳工具的权利。如今我主要使用Obsidian进行写作,它以Markdown格式将文档存储于本地。即便Obsidian停止服务或我想尝试其他应用,这些文件也能在任何Markdown编辑器中直接打开,无需转换或迁移。照片管理亦是如此——除了自动备份至谷歌相册,我还会在OneDrive和本地保留副本,这样就能自由尝试Mylio等离线优先方案,而无需经历繁琐的谷歌导出流程。

或许最重要的是,文件收藏能成为你的数字人格映射。这个囊括数字生活的全息图谱,与多数科技产品不同,会随时间推移愈发珍贵。比如我电脑里那个名为“旧电脑”的文件夹,就是最珍视的数字时光胶囊:尘封的照片、大学音乐项目、早期网页作品,以及那些莫名保存的尴尬AOL即时通讯记录——翻阅这些老文件夹唤起的情感共鸣,是谷歌文档或声破天永远无法承诺的。

实践指南

我并非主张彻底摒弃云端服务转向文件原教旨主义,也不反对将云服务用于备份同步。但若你希望掌控数字足迹,不妨从以下方式建立个人文件库:

  • Cobalt.tools可将YouTube、Instagram等内容转换为可下载的音视频文件

  • PlayOn能保存网飞、Hulu等平台的流媒体视频

  • 用Single File浏览器扩展将网页保存为离线可读的HTML文件,或使用Obsidian的网页剪藏工具

  • 笔记应用可选择Joplin、Logseq等支持开放格式的工具

  • 通过Bandcamp购买专辑(艺术家收益远高于流媒体)或将CD即时数字化来构建音乐库

值得欣慰的是,“文件主权”理念正形成浪潮——Obsidian CEO称之为“文件优先于应用”,马特·伯奇勒则形容为“下载你所爱”。无论何种表述,这种理念都值得珍视,即便科技巨头们并不乐见。


文章标签: #数字主权 #文件管理 #数据备份 #云端风险 #数字记忆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