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任天堂Switch 2与Steam Deck进行对比确实不够明智。不过当观察到全球电子产品价格——尤其是美国市场——持续攀升时,任天堂为新主机定价约合人民币3625元(500美元)的传闻仍令人诧异。曾经作为最具性价比的主机制造商,如今任天堂的定位已趋于中端,旗下游戏售价更是突破新高。

Cover Image

这种局面反而凸显出PC游戏的经济优势。虽然表面看并非如此,但精打细算的玩家完全能用相同预算获得更丰富的游戏体验。这里不仅指Steam平台海量的独立游戏(这确实是重要优势),更包括那些能在平价硬件上流畅运行的3A新作。在当今这个对预算敏感型玩家并不友好的时代,我们其实拥有多样化的替代方案。

性能不足?不成问题

首先要承认:PC硬件价格依旧居高不下。一张新显卡的价格堪比整台主机(如果能原价购入的话),这还不包括显示器、键鼠等外设。当前组装游戏主机的成本已创下历史新高,且涨价趋势仍在持续。

但选择空间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广阔。如今集成显卡已能胜任多数游戏——包括部分3A级新作——在低画质下的运行需求。虽然无法呈现4K光追特效,但最新笔记本集显运行《赛博朋克2077》这类硬件杀手已不成问题。至于2D或配置需求较低的游戏,近年主流硬件基本都能轻松应对(采用高通ARM架构的骁龙芯片设备除外)。这意味着即便是入门级新电脑也具备成为游戏设备的潜力。

建议优先考虑搭载AMD锐龙APU的笔记本或迷你主机,这类设备的可选型号非常丰富。提到AMD APU就不得不提Steam Deck及其模仿者。V社显然从初代Switch获得启发,打造出这款能以略高价格运行多数PC新作的掌机,由此开创的新品类虽竞争者众多,但其标杆地位始终未被撼动。

尽管Steam Deck销量不足Switch的零头,随着Switch 2面世这个差距可能继续扩大。但它在PC游戏领域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每当新作发布,“是否支持Steam Deck运行”已成为玩家必问问题。答案通常是肯定的,毕竟开发者不愿放弃这个活跃的用户群体。V社正将SteamOS系统拓展至联想等厂商的掌机设备,而微软也开始重视曾被忽视的Windows掌机生态。

需要特别指出:Steam Deck的定价比Switch 2更具优势。只需比马里奥赛车同捆包略高的预算,你甚至能选择搭载OLED屏幕的升级版本。

谁还需要专属硬件?

如果你想最大化利用现有设备,或是根本没有Windows设备却想体验PC游戏?这些情况都能找到解决方案!

微软力推多年的Game Pass(Xbox Game Pass)堪称游戏界的“奈飞模式”。支付约合人民币145元(20美元)月费即可畅玩数百款游戏,多数支持通过Windows应用、浏览器、电视甚至手机进行串流。这个整合Xbox与PC游戏的订阅服务,既包含微软旗下工作室作品,也囊括了EA Play等第三方内容。

Game Pass并非完美无缺:并非所有游戏都支持串流,每月订阅费用对部分玩家仍显昂贵,游戏库更新也缺乏明确预告(不过微软第一方作品通常首发即入库)。其核心优势在于灵活的订阅机制——上月我为体验黑曜石工作室新作《宣誓》开通服务,虽对游戏本身兴趣不大,却意外沉迷于独立肉鸽游戏《33 Immortals》。当月花费约合人民币145元(20美元)就体验了价值超725元(100美元)的内容,这种高性价比操作我已实践多次。考虑到任天堂正将3A游戏售价从约合人民币435元(60美元)提升至580元(80美元)(数字版同样涨价),这种订阅模式更显价值。

如果你已在Steam、Epic等平台积累游戏库存,Nvidia GeForce Now能让你摆脱硬件限制。这项云服务支持Steam、Epic、GoG、微软商店、EA和育碧平台,尤其注重新作的适配速度。免费版虽存在限制(需观看广告且单次限时1小时),但足够测试设备兼容性。约合人民币72元(10美元)/月套餐支持1440p画质+6小时无广告畅玩,约合人民币145元(20美元)/月则可享受4K画质+8小时时长(需注意每月100小时上限)。

目标受众是谁?

需要明确的是——PC平台本就拥有大量低配置需求的精品独立游戏(事实上我曾整理过专题推荐清单)。推荐通过订阅服务替代昂贵硬件看似曲线救国,但对长期玩家而言确实具有实用价值。

当然,这些方案都无法解决Switch 2的核心竞争力:任天堂独占作品。与索尼微软不同,这些精品永远不可能登陆PC平台。必须承认,《马里奥赛车》新作和《大金刚》重启版确实充满吸引力。

但现实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变。花费约合人民币3625元(500美元)购置新主机加一款游戏的门槛令人望而却步。若你只希望以最小成本享受游戏乐趣,PC平台提供了无需频繁升级硬件的解决方案——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至少算得上是困境中的希望之光。


文章标签: #游戏主机 #PC游戏 #性价比 #任天堂 #订阅服务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