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每日邮报》最新报道,迪士尼近期试图翻拍《白雪公主》的举动意外引发行业震动。这部真人版电影票房惨淡,促使各大制片厂开始集体摒弃“觉醒主义”作品,重新回归十多年前专注的内容创作模式。多位业内匿名人士透露,当前形势已升级为“生存模式”,迫使制作方放弃“政治正确”要求,加速推进那些不受多元化(DEI)条款约束的项目。
面对未具名信源提供的消息,读者自然可以保持审慎态度。但报道中引述的多方言论,勾勒出好莱坞再次陷入混乱的图景——整个行业正盲目冲向另一场可能无法控制的危机漩涡。“当2017年底的#MeToo运动和2020年5月乔治·弗洛伊德抗议爆发时,所有制片厂都跳上了‘觉醒主义’花车。”一位自称迪士尼内部人士的线人表示,“五年后的今天,所有人都在拼命自救。你无法想象幕后的恐慌程度,这简直是场生存之战。”
《白雪公主》已成为“反觉醒浪潮”的典型标靶。反对多元化选角、种族转换、性别转换等“打卡式”操作的人士,将该片票房失利归咎于好莱坞过度追求多样性指标,呼吁回归故事本质。当然,问题远非如此简单。
20世纪福克斯片场的匿名“奥斯卡提名制片人”尖锐指出:“现在电影必须完成指标打卡:多少少数族裔、多少女性、多少残障人士……像《教父》《卡萨布兰卡》这样的经典若放在今天,根本无缘提名,就因为演员不够‘多元’。取而代之的是《艾米莉亚·佩雷斯》(讲述毒枭变性故事)这类只吸引极左自由主义小众的作品。”
另一位“内部人士”揭露核心矛盾:好莱坞运作的真正驱动力从来不是让观众获得认同感。制片方将“觉醒”内容视为吸引年轻观众的新盈利模式,但这些群体未必会走进影院。据传某流媒体平台高管坦言:“这从来不是真心帮助少数群体……对大多数高管来说,DEI只是另一种敛财手段。如今适得其反,所有人都在仓促转向。”
这些言论究竟反映事实,还是利益相关者的主观臆断?双方立场都值得商榷。归根结底,除非好莱坞重拾对电影艺术的热爱,而非试图取悦所有人群,否则这类争论将永远是无休止的背景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