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针对中国产iPhone的104%关税正式生效,苹果公司正面临成本激增的压力——但与其直接提价,这家科技巨头更可能采取一些“润物细无声”的调整策略。

Cover Image

这项于周三实施的复合关税包含20%的基准进口税、新增的34%关税,以及针对中国反制措施的50%惩罚性关税。由于绝大多数iPhone仍在中国组装,苹果要么自行消化激增的进口成本,要么将其转嫁给消费者。

短期内,苹果已通过空运将大批iPhone和Mac产品赶在关税生效前运抵美国以缓冲冲击。但随着新关税落地,公司需要制定更长期的应对策略——其调整方向已初现端倪。

消费者情报研究伙伴公司(CIRP)最新数据显示,约半数iPhone购买者会选择高于基础配置的存储版本,通常需多支付100-500美元(700至3500元人民币)。这种消费惯性为苹果提供了价格缓冲空间。

以iPhone 15 Pro Max为例,256GB版本起售价为1199美元(8593元人民币),而1TB版本则高达1599美元(11453元人民币)。这种定价策略让苹果能在维持名义起售价的同时悄然调整实际成交价。

分期付款稀释价格冲击

据CIRP统计,2024年三分之二的iPhone购买者选择免息分期付款,包括苹果卡月付、运营商合约计划及店内金融方案。若价格上涨200美元(1400元人民币),分摊到24个月每月仅增加5-8美元(35-56元人民币)。这种支付结构使涨价对多数只关注月付金额的消费者影响有限。

与2018-2019年被推迟或规避的关税威胁不同,本轮104%的关税已立即全面生效。仍在华生产大部分iPhone的苹果首当其冲。虽然公司已通过包机运输提前备货,但库存缓冲难以持久,最终必须在提价、压缩利润或加速产业链转移之间做出抉择。

苹果更倾向于隐形调价

这家科技巨头历来避免突兀的定价变动,更可能采取提升基础款存储配置、捆绑增值服务或暗中调整以旧换新估值等柔性策略。例如将Pro Max系列基础存储从128GB提升至256GB,既实现了变相涨价,又规避了官方指导价的大幅变动。

消费行为或将持续演变

即便苹果成功实现平稳过渡,成本压力仍将影响消费决策。CIRP数据显示iPhone平均换机周期已接近三年且持续延长。随着现代iPhone耐用性提升和年度升级幅度收窄,若零售价持续上涨,更多用户可能进一步延缓换机——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比单次关税冲击更具威胁性。

消费者应对建议

在新关税环境下,价格调整可能最早体现在9月发布的新款iPhone上,但更可能通过存储升级或分期方案逐步渗透。计划近期换机的消费者宜在零售价调整前行动,而等待iPhone 17的用户则应密切关注未来数月苹果产品线布局和以旧换新政策的变化。

这场针对中国制造商品的104%关税风暴已成定局,身处暴风眼的苹果虽然握有存储调整、分期方案和置换优惠等缓冲工具,但其定价策略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文章标签: #关税 #iPhone #涨价 #苹果 #消费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