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随处都是关税新闻。美国与部分国家间的贸易战已然打响——美政府正对来自中国、台湾地区、越南等地的进口商品加征越来越多的税款。钢铁、铝材等特定原材料也未能幸免。

Cover Image

虽然新闻头条充斥着诸如中国进口商品税率飙升至54%、钢铁关税达25%等惊人数字,但关税对科技产品的实际影响更为复杂。通过与业内人士的深入交流,我们得到了一个令消费者警醒的结论:科技产品价格即将迎来剧烈震荡

关税持续攀升

2月1日首次宣布的对华商品关税于2月4日以10%税率生效,2月27日美国政府宣布自3月4日起提升至20%。3月12日起,所有钢铁铝材进口关税统一上调至25%(铝材从原10%提升),且不再设置豁免条款。

4月2日新增34%对华商品关税(累计达54%)。自4月5日起,全球进口商品面临最低10%的潜在关税。主要科技产品生产国面临更重税负:越南制造46%、台湾地区制造34%(半导体除外)、日本制造24%,具体征收细则尚待明确。

美国政府更明示将持续加码关税政策。例如特朗普总统曾于2月中旬提议自4月2日起对半导体征收25%关税,并暗示未来可能进一步提高。虽然本次未实施,但威胁依然存在。

叠加税制与缓冲期

部分关税存在叠加效应——例如中国产钢铁铝材此前已面临45%税率,但因豁免政策,即便新增对华关税也不会推高这些材料税负。

抢购窗口期来临

科技产品利润率本就微薄(6%-15%,远低于软件产品70%-80%的利润空间),中国企业难以消化突然增加的关税成本。百思买(Best Buy)和塔吉特(Target)等零售商已明确告知消费者将立即调价。

部分设备仍可找到反映10%原税率甚至税前价格的库存,但库存量取决于3月关税生效前的进货量。热销产品因采用持续供货模式(非批量运输)将率先涨价,滞销品或高库存产品则存在价格滞后效应。简言之:越早购买,价格越优

全品类科技产品受冲击

不同于特朗普政府首任期时的选择性征税,本轮关税全面覆盖中国制造的所有电子产品——从笔记本电脑到廉价打印机,甚至适配器、数据线等配件均不能幸免。

制造商已开始向越南、印度等国转移产能。但建立复杂产品生产线需耗时数月甚至数年,且转移产能也难保价格优势——越南产品现已适用46%关税。

价格混沌将持续

企业正在紧急调整战略,但无人能预测下一步政策走向。所有年度预测都需重估,而持续变动的关税政策让这项工作难上加难。关税需预付清关,这笔意外支出将直接传导至终端价格。

业内人士透露,厂商正与经销商紧急磋商应对方案,但这些方案可能随美国政策变化而随时调整。总体而言,价格波动将难以预测——即便关税取消,降价节奏仍取决于美国财政政策稳定性及征税期库存消化情况。

全球消费者共同承压

经济学家指出,关税不仅会拖累实施国经济、损害本土产业、推高消费成本,其负面影响更会外溢。例如加拿大消费者通过美国物流中心购买商品时,同样需承担美对华关税成本。

全球销售的科技企业将通过多种方式将增加的生产成本转嫁给各国消费者。

建议零售价形同虚设

随着厂商承担更多海外建厂成本,以及涨价导致需求下降引发的减产,市场可能再次出现严重溢价。业内人士坦言不愿积压滞销库存,而为满足关税合规要求新增的物流和法律成本也将推高售价。若英伟达(Nvidia)、AMD或英特尔(Intel)发布200美元的新显卡,但合作伙伴因成本限制不得不收缩利润空间或减产,实际售价可能远超建议零售价。

创新步伐或放缓

业内人士暗示,不稳定的经济环境将抑制新产品研发投入。企业规模和产品多样性将决定其抗风险能力。终端市场可能表现为机型选择减少或标准功能升级放缓,Wi-Fi 7和PCIe 7.0等新规格的普及可能遥遥无期。

评测阅读指南

作为评测作者,建议读者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更需细读评测内容:重点关注实际用户体验、性能表现和产品特性。由于实际售价可能与评测参考价存在显著差异,需自行判断溢价是否值得——对某些用户而言多付300美元购买小众笔记本或许合理,但对您未必如此。


文章标签: #关税 #涨价 #科技 #消费 #贸易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