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断尝试推动神经接口技术落地,但我对这类冒险事业90%的内容持怀疑态度——就大型科技公司而言,我的脑灰质上早已挂起“谢绝打扰”的牌子。不过剩下10%的脑机接口项目确实带来了值得期待的医学突破。
纽约曼哈塞特范斯坦医学研究所的团队开发出一套脑机接口系统,不仅能让瘫痪患者重新活动肢体,还能恢复触觉感知(据IEEE Spectrum报道)。该项目由该机构高级工程副总裁查德·布顿(Chad Bouton)领导,通过他们自2015年就开始研发的“双神经旁路”系统实现了上述功能。事实证明削减医学研究的长期经费终究是种短视行为,这倒不足为奇。
让我们聚焦积极进展。2015年的初期实验仅构建了单通道“神经旁路”——本质上是植入患者运动皮层的一组电极阵列。该脑芯片能捕捉神经活动,由AI模型将脑电波信号转化为患者预期的肢体动作。而最新“双神经旁路”实验开辟了第二条通信通道,可在患者活动时将感觉数据反馈给大脑。尽管名称暗示着双芯片植入,但范斯坦团队的核心研究对象实际植入了五枚芯片,共计224个电极被置入其脑组织。
主角患者基思·托马斯(Keith Thomas)因跳水事故导致胸部以下瘫痪。参与实验前,他仅能勉强将手臂抬离轮椅扶手约2.5厘米。为实现肢体运动与感觉的双重恢复,团队在他运动皮层植入两枚电极阵列,同时在负责触觉的体感皮层植入三枚芯片。AI系统解读其脑部信号后,会刺激植入颈部及手臂的电极阵列,分别调节脊髓和前臂肌肉活动。
实验过程中,托马斯的手臂力量逐渐恢复,现已能自主完成抬手触脸、持杯饮水等动作。体感皮层刺激更使他能感知触碰物体,从而精确控制握力——团队宣称他甚至能拿起空蛋壳而不使其碎裂。更令人振奋的是,托马斯在脱离系统时仍保留部分手臂知觉,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神经可塑性促使大脑重新“学会”解读感觉信号。
项目负责人布顿解释道:“动物实验已证实电刺激能促进神经元生长,但尚不确定这是否主要强化了脊髓损伤部位的残留连接。目前我们只确认该结果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虽然脑机接口技术让瘫痪肢体恢复运动已非新鲜事(早期实验曾帮助一位年轻人重玩《吉他英雄》游戏),但此前的突破多局限于单向运动功能恢复。这次突破标志着感觉反馈技术的重大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AI首次展现助残潜力——就个人观察,Meta(元宇宙)公司近年最具价值的贡献,正是那项未来可能帮助语言障碍者通过AI神经接口交流的研究。若再多几项这样的科学飞跃,或许我真会改变对脑芯片的抵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