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tadia(谷歌云游戏平台)遭遇惨败之前,谷歌曾通过浏览器免费试玩版《刺客信条:奥德赛》展示其游戏流媒体技术。我的未婚妻至今仍记得,当年她靠着图书馆里那台破旧的OptiPlex电脑,在值夜班时用这个3A大作消磨时光的往事。无论后来Stadia和云游戏发展如何,那个演示在当时堪称魔法——但如果令人惊艳的技术演示最终会催生产业败局,那么平庸的演示又将引发什么?

Cover Image

当微软用Copilot AI技术重制《雷神之锤2》的研究演示让我人生中第二次因游戏晕眩时,我不禁思考:耗费巨额资金、能源与人力,只为复刻三十年前游戏的低劣仿品——甚至称不上完整复刻,只是对其模糊印象——这其中存在怎样的伦理问题?

微软在演示问答页中宣称:“这个迷你演示将带你进入受《雷神之锤2》启发的互动空间,AI实时生成沉浸式画面与动态战斗。这是游戏交互方式的革命性探索,将前沿研究转化为短小精悍的可玩Demo。”该演示由“世界与人类行为模型”(WHAM)驱动,这种生成式AI能“动态创建游戏画面并实时模拟玩家行为”。根据微软在《自然》期刊发表的论文,其原理与大型语言模型和图像生成器类似,但训练数据采用实际游戏画面与操作记录,而非静态图文。

这绝非运行在原版id Tech 2引擎上。无论微软采用何种技术,这都是个定制引擎,其输出像《雷神之锤2》只因底层AI模型以此为训练素材。这让我想起在德州仪器计算器上运行的《毁灭战士》劣化版,但Copilot游戏体验不是资源受限的妥协产物,而是微软(乃至整个科技行业)全力押注生成式AI的产物。

虽不清楚该项目具体耗资,但微软已为该技术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算力、研究与游说。开发者Sos Sosowski在Bluesky指出,微软论文署名作者达22人,远超《雷神之锤2》的13人开发团队。根据论文推算,该模型至少需要3兆瓦电力才能稳定输出——按RTX 5090显卡估算(实际微软可能未使用),这相当于3000-4000块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量。

然而演示效果令人失望。Copilot游戏体验以幻灯片般的卡顿节奏运行在浏览器中央的小窗口里,那些AI生成视频常见的扭曲黏稠画面,让我短短几分钟就严重晕眩。此前唯一让我产生类似不适的《EvilVEvil》至少撑了近一小时才发作。

就像聊天机器人会一本正经地建议你吃石头喝尿,Copilot游戏体验也有其独特的“幻觉”——生成式AI用天价投入、海量算力与侵权数据训练出的荒谬错误。在演示中,抬头或低头有80%概率让眼前场景剧变,犹如瞬移到其他区域。这里不存在“关卡”或胜利条件:每次转角,系统就生成新的《雷神之锤2》风格场景,旧场景随之消失。有次空间错乱将我抛入漆黑虚空的“暗影界”,费尽周折才脱身。“敌人”被击杀后会坍缩成黏团,转身后连走廊都会突变。

如同当年区块链狂热,或许有人辩解“这只是雏形阶段的尝试”。但我拒绝买账。过去两年我们被强行灌输生成式AI万能论,从谷歌Gemini像阴魂不散的Clippy般时刻追问“需要帮您写作吗”,到如今要求公众为这种消耗湖泊级能源、却连计算器版《毁灭战士》都不如的“游戏未来”欢呼喝彩。我唾弃这种未来——不仅因其哲学伦理的荒谬,更因为它让我反胃。


文章标签: #微软 #AI游戏 #雷神之锤 #伦理争议 #生成式AI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