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BCI)这种未来主义设备正如其名——让大脑直接与计算机交互。虽然听起来像是纯粹的科幻概念,但现实更加精彩——这已经是实际落地的科学成果。目前BCI技术正通过多种方式改善人类生活:有些通过监测脑电波帮助瘫痪患者操作手机与亲人交流,有些协助截肢者控制义肢,还有些专为科研目的持续记录大脑活动。

Cover Image

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Tech)的团队近日取得突破,开发出可植入毛囊间隙的微型脑机接口装置。尽管现有BCI技术已相对成熟,仍存在提升空间——关键挑战在于平衡设备性能与佩戴舒适度:既要精准监测翻译脑电信号,又要保证用户无感佩戴。当涉及运动场景时,这种平衡尤为重要。相比病床使用的笨重设备,移动状态下的脑电监测需要更轻便的解决方案,这正是新型微型BCI的价值所在。

传统BCI往往需要佩戴笨重头显或进行侵入式手术,而新装置采用微创设计实现优质信号连接。团队运用最新微针技术,将不足1毫米的传感器与柔性电缆组合体无痛植入毛囊间隙的表皮下层。“我的研究初衷是开发医疗级传感器技术,”同时任职于佐治亚理工学院人机交互研究所的洪耀(Hong Yeo)解释道,“通过微型化传感器实现轻微穿透皮肤并避开毛发,我们能更接近信号源,显著提升信号质量同时降低干扰噪声。”

初步测试结果令人振奋:该设备可持续工作12小时,使用者在此期间能自如行走、跑步并进行日常活动,同时通过BCI系统实现手机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运动状态下,设备仍能准确识别用户视觉焦点,使其无需抬手就能通过AR界面操作手机。

这项突破有望推动BCI技术突破医疗专用领域,走向大众科技市场。试想:在航班上用思维查看手机、切换音乐,远比在座椅口袋翻找手机优雅得多。此类BCI技术或将开启真正的无触控时代——从手机操作、日常计算到游戏交互。或许不久后,我们就能像《杀手机器人》小说角色那样,仅凭眼神在虚拟界面畅游。


文章标签: #脑机接口 #微型设备 #医疗科技 #人机交互 #无触控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