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AI)融入新闻业的讨论有很多——如果只问我的看法,那几乎全是负面评价。当然,明智的读者不会轻信一家之言,而会广泛阅读相关主题以形成自己的判断。恕我冒昧提出一个请求:您若想拓展视野,千万别仅限于询问AI聊天机器人对这个话题的“感受”。
近期《洛杉矶时报》(LA Times)开始在社论版块首尾添加由AI生成的“洞察”栏目(通过美联社新闻实现)。点击下拉标签,你会看到诸如“文章政治倾向判定”“核心观点摘要”以及“多元视角补充”等内容。这套由Perplexity提供技术支持的AI系统,走的正是“两边观点都呈现”的路子。
这项功能于3月3日上线,由于推出时间尚短,其质量还难以定论。值得注意的是,像“政治倾向识别”这样的功能目前仅应用于观点类文章,尚未扩展到新闻报道领域。
至少值得肯定的是,AI生成的摘要会提供引用链接,方便读者查证。不过说句业内人士的大实话:有多少人会真的去核实这些引用来源的可信度?除了跟风采用AI技术,这件事背后还有更深层的背景需要了解。
简单回溯:美联社指出,《洛杉矶时报》在2018年被华裔富豪黄馨祥(Patrick Soon-Shiong)收购。这位身兼外科医生、医学研究员和投资人多重身份的企业家,过去七年一直担任该报执行主席。去年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黄馨祥坦言:“我们混淆了新闻与观点的界限”,并强调报社需要“多元声音”,否则就会陷入“信息茧房”。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该报将观点类文章明确标注为“社论”或“声音”专栏。更具标志性的事件是:去年大选前两周,编辑部原拟支持卡玛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的社论被临时撤稿,最终决定不公开支持任何总统候选人。这一决定直接导致社论版主编带领多名编委会成员辞职。可以说,至少从去年开始,报社高层就在以“保持中立”为名推行内容改革。
带着这样的背景,让我们看看AI“洞察”的实际表现。在 Matt K. Lewis 关于移民海关执法局(ICE)拘留与驱逐的评论文章中,作者犀利指出:“驱逐暴力罪犯从来不是重点,真正的警告是:别来美国,来了就滚出去。”
而AI生成的“洞察”则给出这样的平衡术:“支持者认为强化边境执法是为应对所谓‘南部边境入侵’”“限制出生公民权和难民准入被描述为堵塞移民政策漏洞,以保护美国工人和资源”。相较于原文鲜明的立场,这些措辞显得圆滑含糊——比如直接引用“入侵”这类争议表述却不加质疑。虽然让AI与人类展开辩论并非良策,但任由AI做总结陈词实在怪异。最令人不安的是,这种设计暗示着AI复述的片面观点,竟能与记者基于事实的批判具有同等分量。
因此我担心,这个所谓的“洞察”功能不过是又一个充满偏见而非真正中立的AI工具。栏目底部注明“《洛杉矶时报》编辑团队未参与内容创作或编辑”,等于公开承认没有专业记者来审核AI是否在传播不实信息。当然,要求AI为人类管理者的决策负责是荒谬的——我只希望这艘偏离航线的船能及时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