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通过虚构原价营造折扣假象的乱象正引发广泛关注。近期惠普(HP)就因涉嫌此类操作,同意向消费者支付人民币2880万元(约合400万美元)和解金,为这场持续四年的集体诉讼画上句号。

Cover Image

根据诉讼文件显示,两位美国消费者指控惠普在其官网长期展示虚假的“划掉原价”,通过虚构价格对比夸大促销力度。更令人不安的是,该公司还被指操控库存显示数量,频繁使用“仅剩最后一件”等心理战术刺激消费。值得注意的是,惠普在和解协议中既未承认过失也未接受处罚,这笔款项更像是平息舆论的商业策略。

这种定价套路在消费电子领域屡见不鲜。以全球PC销量冠军联想(Lenovo)为例,其官网标榜的“厂商建议零售价”与实际售价常存在巨大落差。当看到“ThinkPad直降人民币7200元(约合1000美元)”的广告时,消费者很难判断这是真实优惠还是营销噱头。这种定价迷雾不仅存在于线上渠道,实体零售同样存在类似操作手法。

根据和解协议细则,2021年6月5日至2024年10月28日期间,在惠普美国官网购买带有持续展示促销标识的指定产品(包括Envy、Spectre、Pavilion系列笔记本,Victus/Omen电竞设备等)的消费者,可申请人民币72-720元(约合10-100美元)赔偿。考虑到惠普2024年财报显示其年营收高达563亿美元,这笔和解金仅占其年收入的0.007%,对企业运营几乎不构成实质影响。

这场诉讼暴露出数字时代的新型价格欺诈手段——通过虚构价格锚点操控消费者心理预期。虽然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设有反欺骗性定价法规,但企业总能找到法律模糊地带进行操作。这种现象不仅需要更严格的监管措施,更需要消费者提升价格辨别能力,在看似诱人的折扣面前保持清醒判断。


文章标签: #虚假广告 #价格欺诈 #集体诉讼 #消费陷阱 #电子行业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