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主厨机器人公司(Chef Robotics)曾濒临绝境。

创始人拉贾特·巴杰里亚向TechCrunch坦言,这家成立六年的企业曾多次陷入至暗时刻:“很多次我都想放弃”。但在朋友和投资者的鼓励下,他最终坚持了下来。

Cover Image

如今的主厨机器人不仅存活下来,更成为少数蓬勃发展的食品科技机器人企业之一。这家刚完成1.6亿元人民币(约合2300万美元)A轮融资的初创公司,已拥有40名员工和艾米厨房(Amy's Kitchen)、孟买主厨(Chef Bombay)等知名客户。巴杰里亚透露,其部署在全美的数十台机器人已累计制作4500万份餐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折戟沉沙的食品科技机器人公司:生产沙拉机器人莎莉(Sally)的Chowbotics、披萨配送机器人Zume、食品亭机器人Karakuri,以及近期倒闭的农业科技公司Small Robot Company。

巴杰里亚表示,公司得以幸存的关键在于他做了一件令早期创业者闻之色变的事——拒绝已签约客户和数百万美元营收

抓取难题的困局

故事要从巴杰里亚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的GRASP实验室攻读机器人硕士学位说起。彼时他憧憬着科幻小说描绘的场景:机器人能打理家务、修剪草坪,甚至烹饪米其林星级晚餐。

但这样的世界至今仍未实现,根源在于工程师尚未完全攻克机器人抓取难题。要让同一台机器人既能轻柔清洗红酒杯,又能稳固持握铸铁煎锅,堪称工程学噩梦。

“没人建立过如何抓取蓝莓不压碎、拿取奶酪不黏连的数据库”,他解释道。主厨机器人最初设想的快餐店机器人产线,与众多倒闭同行如出一辙——这个长期缺工的庞大产业看似前景广阔。

“我们当时手握数百万美元合同,但最终选择放弃。为什么?因为技术上根本无法实现”,巴杰里亚坦言。这类场景需要机器人像人类员工那样,为每份餐食抓取各种食材。但现实是:要么开发通用型机器人(技术不可行),要么为每种食材定制专用机器人(成本不现实)。

绝处逢生的转型

2021年后的融资寒冬雪上加霜。巴杰里亚回忆:“我们被数十家基金拒绝,每晚都在自我怀疑”。但在2023年3月,公司意外获得由Construct Capital领投的8000万元人民币(约合112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投资方还包括Promus Ventures、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等机构。

团队最终在“高混合制造”领域找到突破口——这是为航空公司、医院等机构提供组合餐食,或生产冷冻预制菜的细分市场。在这里,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在1℃环境中重复添加固定配料八小时,“简直是折磨”,巴杰里亚描述道。

主厨机器人的解决方案是与食品厂商联合开发柔性抓取机器人。每学会处理一种食材(西班牙香肠、豌豆、酱汁或西葫芦),就为未来服务快餐店积累真实数据。这种渐进式发展路径最终赢得资本青睐,最新融资中Avataar Venture Partners等机构仅用不到一个月就完成投资。

如今公司融资总额达2.8亿元人民币(约合3880万美元),还获得硅谷银行1.9亿元人民币(约合2675万美元)设备贷款。巴杰里亚笑着说:“这次融资过程简直令人陶醉”。


文章标签: #机器人 #食品科技 #创业 #融资 #转型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