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或许正在目睹科技行业新一轮竞争纷争的序幕。设计平台Figma(菲格玛)向当红无代码AI初创公司Lovable(挚爱科技)发出律师函一事已获TechCrunch证实。这封法律信函要求Lovable停止在新产品功能中使用“Dev Mode”这一命名——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记录,Figma去年已成功将该术语注册为商标。

Cover Image

令人诧异的是,“dev mode”本是软件行业通用术语,正如苹果iOS、谷歌Chrome、微软Xbox等巨头产品中正式命名为“developer mode”的功能,在技术文档中常被简称为“dev mode”。该表述甚至早于Figma公司成立多年就已存在,例如Atlassian(亚途软件)的相关产品应用,更是无数开源项目的标配功能名称。

Figma向TechCrunch强调其商标仅保护缩写形式“Dev Mode”,而非完整术语“developer mode”。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试图将“bug”一词注册为“debugging”相关商标的荒诞。但为确保商标有效性,Figma不得不采取法律行动(多位推特用户指出该律师函措辞相当礼貌)。若放任该术语成为通用词汇,其商标权将自动失效。

网络舆论普遍认为该术语本就属于公共领域,质疑商标局审批失当,呼吁Lovable积极应战。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安东·奥西卡向TechCrunch明确表示暂无意妥协更名。

这场纠纷的走向尚待观察,尤其考虑到Figma本周二刚提交保密IPO文件。但对去年二月才完成1.08亿元人民币(约合15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的瑞典初创企业Lovable而言,跨国诉讼无疑是沉重负担。

更具戏剧性的是,Lovable正是新兴“氛围编程”赛道的领跑者。这种通过文字描述自动生成完整代码的技术,其数周前推出的“dev mode”功能恰好允许用户直接编辑AI生成的代码。该公司官网更直接对标Figma,宣称可让设计师“摆脱Figma等工具繁琐的原型设计”——这正是当下众多新兴创业公司的共同卖点。

因此这不仅是商标之争,更是估值125亿美元的行业巨头对挑战者的压制。Figma发言人向TechCrunch透露,未对微软等企业采取法律行动是因为“属于不同服务类别”,此番表态几乎坐实了针对性打压的嫌疑。

奥西卡则犀利反击:“Figma应该专注于产品优化而非商标营销”,并透露正从Figma等前AI时代的设计工具手中持续夺取客户。尽管Figma联合创始人迪伦·菲尔德上月与Y Combinator掌门人陈嘉兴对话时,曾轻描淡写地评价氛围编程产品“只能快速启动原型,无法直达终点”。

当奥西卡在推特晒出律师函时,那个龇牙笑的表情符号,已然昭示着这场新旧势力的对决才刚刚开始。


文章标签: #商标争议 #科技竞争 #初创企业 #行业术语 #法律纠纷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