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萎缩
科技产品曾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普及。早期个人电脑只是爱好者或富裕家庭的奢侈品,但随着需求增长,硬件设备逐渐变得触手可及。当消费者热衷于购买新设备时,供应链自然会随之扩张。
还记得EVGA(艾维克)生产显卡的时代吗?他们在评估业务成本后,最终选择退出这一领域。希望关税不会迫使更多科技企业做出类似决定。
价格上涨必然导致需求下降。关税引发的经济波动已让企业放缓新产品发布节奏,如果再叠加消费者非必要支出意愿的减弱,厂商更有理由缩减产能。产品迭代速度将变慢,可选品类减少,中小企业甚至可能暂停或终止某些产品线。
业内专家向我表达了这种担忧。在无法准确预测前景的情况下,企业只能谨慎行事——要么减少常规硬件设备的产量,要么直接砍掉某些产品线。经历了多年选择自由后,消费者将不得不面对市场退化的现实。
价格僵局
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本是降低成本的驱动力:制造效率提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技术迭代加速……但当科技产品选择减少、获取难度增加时,这些降价因素将逐渐失效。
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硬件价格可能长期维持高位甚至上涨。正如我同事常提到的案例:英特尔曾连续多年以相似建议零售价销售4核8线程处理器,其首款10核处理器定价甚至达到1,723美元(12,000元)。直到AMD发布初代锐龙芯片一年后,英特尔才将主流消费级芯片升级为6核12线程的酷睿i7-8700K(359美元/2,500元)——而其竞争对手锐龙7 1700(329美元/2,300元)和1700X(399美元/2,800元)早已实现8核16线程。
这段历史证明:当市场选择有限时,消费者能获得的价值必然缩水。缺乏竞争压力的企业可以随意制定价格策略。
创新迟滞
面对经济不确定性时,企业会减少研发投入;当消费者发现新品升级有限且价格居高不下时,换机欲望也会降低。这种僵局可能因关税而进一步激化。
以两年换机周期为例:如果旗舰机功能缺乏突破且价格坚挺,用户很可能继续使用旧设备。厂商则会放弃探索三折屏手机等新形态。同样,英伟达与AMD可能继续忽视入门级玩家,专注于利润更高的显卡市场——尽管英特尔仍在坚守低端领域,但其市场份额有限且产品更新周期不稳定。预算有限的玩家只能继续调低画质与帧数勉强支撑。(说真的,如果你的GTX 970还能用,不妨让它坚持到最后一刻。)
虽然工程师仍会发布Wi-Fi 7或PCIe 7.0等新标准,但实际落地时间将远慢于预期。相比过去二十年的技术爆发期,这种放缓如同急刹车。
价格迷雾
过去,技术进步总能带来可预期的价格曲线:现有设备降价,迭代产品因工艺改进或需求增长维持原价甚至更便宜。但近年生产成本上涨已使该规律松动,叠加关税影响后,价格稳定性将彻底瓦解。
首先,企业转移生产基地将增加物流成本,具体涨幅取决于人力资源(如新员工培训)与关税消化能力。部分大型企业可能通过牺牲利润来维持行业稳定。
其次,新关税可能突然调整。当前美国关税政策的实施方式显示,未来很可能出现仅提前数天通知的突击加税。今年2月白宫曾提议对所有半导体征收25%关税,并计划逐年递增;近期又提议对电路板、线材等科技产品必需的铜材加征25%关税。若这些税率与现有54%的中国商品关税叠加,复合组件成本将直线飙升。
更复杂的是,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他们仍在研究关税具体实施细则,整个行业都在仓促应对。当成本上涨与供应短缺(如前文所述)叠加时,零售价将更难预测。参考显卡市场的混乱前例:官方定价产品一卡难求,渠道商囤货加价,二手市场溢价惊人。
疫情前,消费者还能期待通过常规促销轻松购机;如今却不得不为每次购置预留额外预算,且换机周期被迫大幅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