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分析指出,苹果公司将面临在美国实现iPhone完整制造的长期挑战。最新报告显示,虽然苹果可能完成iPhone在美国的最终组装环节,但智能手机供应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子组件仍需依赖进口渠道。美银维持苹果人民币1800元(250美元)的目标股价及“买入”评级,同时强调建立完整的本土供应链体系需要多年时间。
受美国白宫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4%关税影响,苹果股价昨日出现大幅震荡。尽管盘中一度企稳,但最终收盘跌幅接近5%,导致这家科技公司让出全球市值榜首位置。分析师普遍认为,由于iPhone主要产自中国,新关税政策可能显著削弱苹果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力。
报告深入剖析了供应链迁移的技术壁垒:虽然美国本土劳动力足以支持手机组装需求,但精密部件的本地化生产面临多重障碍。iPhone包含的摄像头模组、逻辑主板等核心元件涉及全球供应商网络,其高度复杂的整合工序目前仍依赖中国供应链体系。因此美银明确指出“大部分子组件仍需在中国完成组装后进口至美国”,并特别指出“重建完整供应链将是耗时数年的系统工程”。
基于苹果稳健的现金流状况以及在边缘AI领域的布局潜力,美银保持对公司的积极预期。该机构同时量化了生产转移的经济影响:单纯考虑美国较高的人力成本(不含关税因素),iPhone售价可能产生25%的涨幅;若叠加关税因素,终端价格涨幅或将突破90%。
研究结论强调,苹果“必须获得关键零部件的关税豁免才能实施制造基地转移”。考虑到企业战略调整的周期性特征,美银认为苹果“短期内不会启动制造业务回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