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两位才华横溢的创业者克里斯·柯里(Chris Curry)与赫尔曼·豪泽(Hermann Hauser)在剑桥创立了起点极低的橡子电脑公司(Acorn Computers)。这家初创企业后来成功中标英国政府“每间教室配备电脑”计划的BBC Micro计算机项目。当时他们或许以为这只是个小胜利,却不知这个微小开端将永久改变科技版图——这家小公司竟史无前例地决定自主研发处理器。

Cover Image

1980年,工程师索菲·威尔逊(Sophie Wilson)和史蒂夫·弗伯(Steve Furber)受命设计32位处理器。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困境中,采用3微米工艺、仅含2.5万个晶体管的ARM1处理器于1985年横空出世,以低功耗与惊人性能开启了革命征程。如今这家英国芯片设计公司迎来四十周年庆典,其间创下出货2500亿枚芯片的历史性里程碑。

时至今日,ARM设计仍广泛应用于现代芯片组,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联发科即将推出的天玑9500。这家英国芯片设计公司在最新博文中表示“征程远未结束”,其目光已投向数据中心市场,同时布局人工智能、边缘计算与可持续发展领域。

四十余年前,一小支怀揣远大愿景的团队开启了ARM架构的传奇:他们致力于让所有人都能享受高性能、高能效的计算体验。这种诞生于简约美学与极致节俭理念的架构,为高效可扩展技术的新纪元奠定了基石。

若有人认为ARM低功耗CPU设计源于远见卓识,事实恰恰相反。当时橡子电脑无力承担昂贵的陶瓷芯片封装,被迫采用廉价塑料封装,这意味着处理器必须实现无可挑剔的能效表现。由于缺乏功耗测量工具,工程师们索性过度设计以确保芯片绝对省电安全。


文章标签: #ARM #芯片 #处理器 #低功耗 #里程碑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