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推进供应链多元化的进程虽在持续,但进展速度仍显迟缓。其试图将iPhone生产线从中国转移至印度的战略布局,正遭遇多重现实挑战。
这家科技巨头正经历为期数年的供应链重构。过去以中国为核心的制造体系正逐步向印度转移iPhone产能,同时在越南等地建立新的产品线。这种战略调整旨在分散地缘政治风险,避免类似新冠疫情引发的工厂停摆或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供应危机。特别是在全球局势动荡加剧的背景下,构建多元化的生产基地已成为苹果供应链管理的当务之急。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多方消息显示,iPhone产能向印度的迁移之路远非坦途。
印度对中国制造业构成威胁
对于中国而言,制造业外流虽构成潜在威胁,但最初并未引起足够警惕。据供应链人士透露,当苹果建议中国供应商在越南建立AirPods和Apple Watch生产线时,中方官员甚至表现出积极态度。这种反应源于多重考量:越南仅1亿人口的消费市场难以支撑苹果的扩张野心,同时中国企业拓展海外业务也符合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方向。
但拥有14亿人口规模的印度则完全不同。该国正逐步发展为iPhone等核心产品的第二大生产基地,直接动摇着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当前印度每年生产约4000万部iPhone,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据称苹果计划在2025年将该比例再提升10%,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印两国各占iPhone产能的半壁江山。
印度布局阻力重重
苹果在印度遭遇的困境部分源于中方的战略反制。中印边境管控争议、2020年造成人员伤亡的边境冲突以及持续的外交摩擦,都直接影响了商业运作:苹果及其供应商员工曾因签证问题无法赴印完善供应链,印度政府则试图阻挠立讯精密等中资企业在当地投资。
中国相关部门正通过政策引导施压供应链企业,强调产能外迁可能导致的就业岗位流失风险。而苹果在2023年被曝光的内部指令——要求员工在印度选择合作厂商时规避中资企业——更凸显出地缘政治对企业决策的深刻影响。
文化差异制造障碍
生产体系的文化适应性差异同样构成挑战。中国工厂普遍采用12小时两班倒工作制,而印度劳动法强制要求8小时三班制,直接推升了人力成本。虽然通过多方协调获准试行12小时轮班制,却因工人抗议被迫中止。
产业链配套能力的差距同样显著:印度本土零部件难以达到苹果严苛的质量标准,部分中文操作界面的生产设备在印使用受阻,甚至出现中方无故拖延向印度出口关键生产设备的极端案例。
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宏观背景下,苹果分散供应链的战略布局具有前瞻意义。但现实困境表明,要实现真正的全球产能平衡,仍需跨越技术适配、政策协调、文化融合等多重障碍,这场供应链革命注定是场考验耐心与决心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