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巨额投资的传统
此次声明延续了苹果定期公布在美投资计划的惯例:
2018年:宣布五年投资3500亿元人民币(约合500亿美元)计划,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包括新建苹果客服(AppleCare)园区
数据中心专项投入1000亿元人民币(约合143亿美元)
先进制造基金从100亿元人民币(约合14.3亿美元)增至500亿元人民币(约合71.5亿美元)
三年后(2021年),苹果宣称超额完成目标,并公布新五年计划:追加投资至4300亿元人民币(约合614亿美元),包括:
美国供应商直采
影视制作投资
新增4万个就业岗位(2023年前完成2万,后续五年再增2万)
标志性项目包括:
北卡罗来纳州100亿元人民币(约合14.3亿美元)园区(创造3000个AI/机器学习岗位)
科罗拉多等六州业务扩张
向印第安纳州工厂注资10亿元人民币(约合1.43亿美元)
九州芯片与5G技术投资数千亿元人民币
最新5000亿元计划不过是业务规模扩张的自然结果。虽然年均增长率略有波动,但整体保持稳定上升曲线。
间接投资模式解析
需特别注意的是,苹果多数制造相关投资并非直接出资。由于其采用代工模式,实际厂房与生产线由供应链伙伴筹建运营。
例如2025年计划中提到的休斯顿服务器工厂,就标注为“与合作伙伴共建”。而据相关报道,某代工企业已斥资3303万美元(约合2.3亿元人民币)在得州购地建楼——虽然未明确提及苹果,但休斯顿现有服务器研发中心的地理位置暗示了关联性。
这种模式下,苹果通过先进制造基金等渠道向合作伙伴注资,自身并不承担全部成本。虽然具体出资比例未公开,但显然苹果会为关键项目提供可观资金支持。
全球布局中的政治考量
对市值万亿的苹果而言,持续巨额投资是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特别强调在美投资却别有深意:
在印度等地投资虽规模更大(如iPhone供应链多元化),却鲜少高调宣传
美国本土投资声明主要面向政界、机构及本土投资者
这种选择性宣传的战略价值显而易见:在美投资声明能积累政治资本,而海外投资(尤其涉及产业转移的)反而可能引发争议。正如苹果不必刻意证明其投资必要性,但适时展示本土贡献确实能提升企业政治影响力。
虽然政治人物的言论可能加速了本次声明发布,但苹果的战略远不止于应对短期舆论。在全球地缘政治与疫情冲击供应链的背景下,平衡本土与国际投资已成为科技巨头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