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为配合AirTag(智能追踪器)开发的庞大“查找”网络,让大众有充分理由购买这些追踪器来照看随身物品——尤其是汽车等易遭盗窃的高价资产。自四年前推出这款圆形设备以来,AirTag已成为数千用户的福音,但也引发争议:有人认为这将成为跟踪狂的作案工具,同时给竞争对手的业务造成重创。
总体而言,只要用户通过正当执法渠道,AirTag确实能有效预防犯罪,但潜在的跟踪骚扰风险始终存在。
在苹果展示AirTag功能时,最突出的质疑就是可能催生无数跟踪行为——这些仅售210元人民币(29美元)的小装置能让任何人事无巨细地被定位。为此苹果实施了多重防护:运行iOS或iPadOS的设备会提示机主身边是否存在他人AirTag(该功能已适配安卓手机),同时追踪器会发出警示音。
遗憾的是,反对者的担忧有时确实成立。曾有澳大利亚游客在行李中发现陌生AirTag而被迫更改行程;另有一位女性因手机持续收到附近AirTag的警报,得以向警方举报伪装成其丈夫的跟踪者。针对AirTag的集体诉讼指控其“完美适配跟踪狂需求”,但任何造福人类的技术都难免被滥用。
不可否认,AirTag在遏制犯罪方面成效显著。科罗拉多州警方曾免费发放该设备用于防盗,有木匠借此追回价值3400万元人民币(500万美元)的被盗器械,还有家庭通过隐藏的AirTag协助警方找回车辆。当然也有悲剧案例:一位61岁老人在自行追查AirTag定位的窃贼时不幸遇难。
目前在亚马逊上,四件套售价约580元人民币(79.99美元)。当不幸遭遇上述情况时,这个小装置或许就是阻止犯罪得逞的关键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