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几个月关注时事新闻,“关税”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可能远超其他词汇——当然,“和”与“特朗普”除外。依赖全球劳动力布局的科技行业正面临关税阴云的独特挑战,而苹果公司的应对之策是:赶在风暴来临前将尽可能多的iPhone运往美国。
据路透社报道,自今年3月以来,苹果已从印度向美国空运了600吨iPhone(约合150万部)。印度生产线在原定关税生效日期前提速运转,以完成设备储备。消息人士透露,苹果此举是为了“抢跑关税”。
印度目前共有三家代工厂,由两大供应商富士康(Foxconn)和塔塔(Tata)分别运营。据悉富士康工厂近期甚至周日加班生产,以应对关税前的产能冲刺。
此前有估算称,若iPhone在美国本土生产,其售价恐将飙升至3500美元(24500元人民币),这个数字令人对关税后果不寒而栗——中端游戏笔记本或将定价5000美元(35000元人民币),而高端机型可能突破15000美元(105000元人民币)。
苹果过去主要依赖中国郑州生产基地,如今已将重心转向同样拥有庞大制造体系的印度。但这一转变无法完全规避关税影响,大规模进口iPhone可能只是权宜之计,静待更佳方案或关税协议出台。囤积数百万部iPhone意味着苹果能尽可能延缓产品涨价。随着iPhone17可能于9月问世,iPhone14或将停产,当前生产计划仍存在诸多变数。
事件时间线回溯: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早在现任任期前就将关税作为竞选纲领,2016年便实施部分关税政策。其核心目的是促进美国本土生产而非海外制造。经数月磋商与延期后,今年初特朗普最终对所有国家统一征收10%关税,其中中国台湾地区、越南和中国大陆面临更高税率。
针对首轮关税,越南与中国台湾地区均宣布不实施报复性关税以求对话,中国大陆则反制出台相应关税措施。随着Framework、任天堂(Nintendo)和雷蛇(Razer)等公司纷纷调整策略应对,关税对股市造成负面影响,促使特朗普本周宣布暂缓关税90天。但截至发稿,针对中国大陆的145%关税仍未撤销。
关税引发的库存与物流动荡使得囤货行为蔓延。本周有报道称,三星(Samsung)本季度利润远超预期,正是源于企业和用户在关税实施前抢购芯片的风潮。随着各国获得短暂喘息期,在下一轮关税来袭前,全球产能竞赛恐将持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