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苹果永远不会完全退出欧洲市场,但欧盟委员会的最新法规正让欧洲用户沦为最后体验到iPhone新功能的群体——某些创新甚至可能永远不会登陆这片大陆。
早在最新法规出台前,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就迫使苹果在欧洲禁用iPhone屏幕镜像功能,并推迟发布苹果智能系统(Apple Intelligence)。如今事态进一步升级,而这场困局恰恰是欧盟亲手酿造。
以保护消费者和企业利益为名,欧盟成功让所有科技公司将欧洲市场列为最低优先级。但仔细审视便会发现,这些新规并非一视同仁,而是精准针对苹果公司——即便其他"守门人企业"(gatekeeper firms)完全符合《数字市场法案》(Digital Markets Act)的相同标准。
"《数字市场法案》旨在规范所谓'守门人'企业的行为,"欧盟委员会在新增的问答环节中声明,"这些大型平台因向欧洲用户提供核心服务而被纳入监管。"文件继续解释:"法案要求操作系统守门人必须免费提供与其自营服务同等的软硬件互操作性。"
看似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却隐藏着令人震惊的事实:在欧盟列出的所有守门人企业中,唯有苹果被施加了如此严苛的义务。
苹果并非完美企业,其打压开发者的"夏洛克式"(Sherlock)策略和工会政策饱受诟病。但欧盟新规与苹果的具体行为无关,更无关公平竞争,本质上是政治博弈和决策者被游说团体左右的产物。
欧盟委员会声称:"这些要求基于与苹果及开发者的长期技术磋商,充分考虑第三方对iOS系统互操作性的意见。这种对话机制既能促进开发者创新,又能让用户保持熟悉的iPhone体验。"
现实却截然相反。强制要求苹果在新功能发布首日就开放互操作性,实际上扼杀了欧洲用户的尝鲜权利。可以预见,苹果将继续采取全球首发策略,而欧洲市场要么需要额外适配监管要求,要么直接失去某些创新功能。
即便苹果选择推迟发布,其欧洲竞争对手仍可坐享其成:待法律允许时直接"移植"苹果技术。正如已被欧盟禁用的iPhone屏幕镜像功能,苹果曾控诉有公司专门剽窃其技术,如今欧盟却要求苹果免费向对手开放技术。
更荒谬的是,欧盟强制规定竞争对手必须与苹果同步获取新功能,实质是逼迫苹果放缓创新步伐。在这种情况下,苹果保护知识产权的唯一选择,就是在欧洲市场主动雪藏技术成果。
欧盟宣称的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巨大鸿沟。例如其公告声称新规"激励守门人企业创新",却在具体条款中将复数形式的"守门人企业"悄然替换为针对苹果的单数表述。更关键的是,这些规定必然导致苹果削减在欧洲的研发投入。
另一个被忽视的悖论是:当竞争对手只需坐等政府强制获取技术时,其自身创新动力必然衰退。长此以往,欧洲用户不仅沦为苹果生态的二等公民,本土企业也将减少研发投入,形成依赖政府"技术扶贫"的恶性循环。
隐私安全沦为牺牲品
欧盟公民本应获得更强保护,现实却是隐私防线全面瓦解。新规允许竞争对手申请获取iPhone几乎任何数据,而苹果需要提供充分证据才能拒绝。更危险的是,申请方无需说明索取敏感信息的正当理由。
苹果披露,Meta(原Facebook)已提出十余项涉及CarPlay、屏幕镜像及蓝牙设备的隐私敏感权限申请。令人费解的是,欧盟从未质疑Meta为何需要获取用户Wi-Fi网络详情——这种信息对用户体验毫无益处,却能帮助Meta精准追踪用户位置并牟利。
若欧盟真以消费者为核心,理应对所有守门人企业一视同仁。当前监管名单上的六家企业中,五家来自美国:
Alphabet(谷歌母公司)
亚马逊
微软
字节跳动
Meta(原Facebook)
而欧洲本土企业Spotify等理应上榜者却未出现,这种选择性监管引人深思。
未来走向
欧盟本可在科技监管领域赢得赞誉,因其行动力远超其他国家。但现实证明,这些举措无关公众利益,纯属政治博弈。正如蒂姆·库克(Tim Cook)评价欧盟税务纠纷时所言:"完全是一派政治胡言。"
政治游戏往往始于正义宣言,政客们挥舞着理想主义旗帜,最终却在现实压力下溃败。六大守门人企业中有五家美国公司,它们拥有顶级法务团队和雄厚资金,绝不会坐视技术被合法攫取。欧盟内部也可能出现分歧——2026年爱尔兰将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库克早已将其视为"关键转折点"。
短期内,这项法规看似笨拙地攻击美国科技巨头,最终受益者只有攫取政治资本的政客。历史终将证明:当监管沦为政治工具,创新之火终将熄灭,而消费者只能面对残缺的数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