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来自中国初创公司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的人工智能“代理”平台Manus意外地让另一款人工智能工具Browser Use火了起来。
Browser Use的目的是让网站对代理应用更加友好,这些代理应用能够代替用户完成各种任务。在过去一周,Browser Use的下载量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联合创始人格雷戈尔·祖尼奇(Gregor Zunic)在接受TechCrunch采访时表示,从3月3日的约5000次下载量,到3月10日,其日下载量已经飙升至28000次。
祖尼奇说:“过去几天真是太疯狂了。我们在GitHub上成了最热门的仓库,获得了大量下载,这些都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巨大的使用量。”那么,Browser Use的下载量为何会突然飙升呢?原来,一篇介绍Manus如何利用Browser Use的文章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获得了超过240万次浏览和数百次转发。Browser Use是Manus用来执行各种任务的组件之一,比如点击网站菜单、填写表单等。
Browser Use公司由格雷戈尔·祖尼奇和马格努斯·穆勒(Magnus Müller)于去年创立,当时他们还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的学生项目加速器中。两人认为,能够自主导航网站和网络应用的网络代理将在2025年成为“大热门”。
祖尼奇回忆说:“最初只是在几次午餐时的随意头脑风暴,后来变成了一项挑战:让我们做一个小产品,放到Hacker News上,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他们在四天内搭建了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MVP),发布后立刻登上了榜首。“从那以后,它就像火箭一样一飞冲天。”
Browser Use能够提取网站的元素,比如按钮、小部件等,以便人工智能模型能够更轻松地与它们交互。该工具可以管理多个浏览器标签页,设置保存文件和执行数据库操作等动作,还能处理鼠标和键盘输入。
Browser Use公司提供付费托管计划,同时也提供免费的自托管软件版本。正是后者的下载量在Manus发布后这几天急剧上升。祖尼奇表示,他和马格努斯正试图向追逐网络代理“淘金热”的开发者“出售铲子”。他们希望打造一个基础层,让每个人都能在此基础上构建浏览器代理。“在我们看来,到今年年底,网络上的代理数量将超过人类。”祖尼奇说。
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大胆,但多位分析师预测,人工智能代理的市场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大幅增长。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的预测,到2029年,该领域将达到420亿美元。德勤预计,到2027年,使用人工智能的公司中将有一半会部署人工智能代理。
撇开Manus效应不谈,Browser Use的时机似乎也相当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