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本质上是一种税收。当关税生效时,商品成本随之攀升——此刻美国消费者(以及受波及的邻近地区居民)不得不为科技产品等应税商品支付更高价格。
尽管新闻报道中充斥着冰冷的数字(例如对中国进口商品统一征收20%关税,钢铁铝材进口税率为25%,半导体25%关税政策亦在酝酿中),但实际价格涨幅往往难以精确预测。其全面影响尚不明朗,比如产品供应量减少可能引发连锁涨价效应。根据调研显示,关税属于累退税制,收入越低的人群受影响越深。同时,消费痛感会因商品重要性产生差异。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500美元机型将多支出100美元,1700美元高端本则增加340美元。对预算型买家而言,100美元差价足以改变购买决策——最终影响使用体验。这个价位段若被迫降级选购,性能落差会非常明显。而千元以上笔记本本身配置冗余,降配牺牲的多是锦上添花的功能。
显卡市场呈现更显著的分层效应。250美元显卡增加50美元成本,可能挤占升级散热系统、静音设计或出厂超频版本的预算空间。无论选购哪个档次,关税都在加剧厂商建议零售价与实际售价的背离——AMD(超威半导体)、英特尔、英伟达的合作伙伴显卡本就比公版溢价20%-30%,叠加关税和供需因素(特别是库存紧张的新品)后,标价与市场实价可能相去甚远。
显示器领域呈现出差异化影响。40美元差价会改变入门级游戏显示器的选择吗?或许未必。多数用户显示器的使用周期远长于主机。对笔记本用户而言,外接显示器更属于提升居家办公舒适度的非必需消费。但关税可能导致采购计划被迫推迟——特别是在价格持续看涨的情况下。
外设配件市场则呈现微妙变化。与显示器类似,鼠标、键盘等外设通常属于非即时更换品。由于本身单价较低,像键垫这样20%涨幅可能不易察觉。但成本增加确实存在——40美元的扩展坞或许能买一款游戏,14美元的鼠标溢价也值得权衡。当“够用就好”的消费哲学遇上关税壁垒,每个选择都变得更具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