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深紫外线(DUV)光刻设备领域的现有布局,特别是中芯国际(SMIC)等龙头企业所依赖的技术路线,使其在半导体产业竞争中面临长期挑战。由于美国通过阿斯麦(ASML)的极紫外线(EUV)设备占据技术优势,而中国又受限于出口管制无法获取先进设备,自主研制芯片制造设备已成为突破技术封锁的核心路径。近期消息显示,与华为建立深度合作的思凯瑞(SiCarrier)正全力推进EUV设备研发,试图构建本土化技术体系。

SiCarrier-is-making-chip-making-machines-that-will-eventually-replace-ASML

这家本土科技企业的发展已获得政策层面的实质性支持。此前公开信息表明,在华为技术团队的协作下,采用激光诱导放电等离子体(LDP)技术的定制化EUV原型机预计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启动试生产。虽然目前尚无法确认该设备与思凯瑞现有测试机型的技术关联性,但最新进展显示该公司正构建覆盖光刻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物理气相沉积系统、蚀刻装置及原子层沉积设备的全产业链布局,旨在逐步替代阿斯麦等国际供应商,推动中国实现半导体制造设备的自主可控。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市政府已通过注资方式加速思凯瑞的技术攻关进程。据内部人士透露,其研发目标直接对标阿斯麦、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及泛林集团(Lam Research)等行业领军企业,技术路线不仅聚焦单一设备突破,更着眼于建立覆盖芯片制造全流程的完整技术体系。

当前全球高端芯片制造设备市场仍由荷兰、美国和日本企业主导。思凯瑞通过与华为的战略协同,整合其快速扩张的芯片制造专业团队,试图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虽然目前尚未公布首台原型机的量产计划,但中国本土最先进制程仍保持在中芯国际已实现的5纳米工艺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受限于现有DUV设备的生产效率,5纳米工艺尚未实现规模化量产。由于DUV设备加工周期长、良品率较低等问题,导致生产成本持续高位运行。随着思凯瑞、华为与政府力量的深度协同,中国芯片制造领域或将迎来关键性技术突破。


文章标签: #光刻机 #半导体 #国产化 #华为 #思凯瑞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