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Nvidia)今年以破纪录的25,000名参会者席卷圣何塞(San Jose),圣何塞会议中心及周边建筑被挤得水泄不通。火爆的研讨会现场随处可见倚墙站立或席地而坐的参与者,甚至需要工作人员维持入场秩序。
这家AI巨头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巅峰:财务数据屡创新高、利润率持续攀升、市场地位稳如磐石。但即将到来的关税政策、深度求索(DeepSeek)等新兴挑战者,以及核心客户的战略转型,都为其未来发展蒙上阴影。
光鲜背后的隐忧
在GTC 2025大会上,CEO黄仁勋(Jensen Huang)通过发布全新高性能芯片、个人"超级计算机"和机器人产品线,试图向投资者传递信心。这场精心设计的发布会背后,是公司股价近期大幅波动带来的压力。
"采购规模越大,成本节省越多。"黄仁勋在演讲中强调,"更重要的是,现在投入越多,未来收益越大。"
市场预期的博弈
本届大会的核心目标,是向全球证明"芯片需求将持续爆发"的行业趋势。黄仁勋直指业内对传统AI扩展趋势的误判,特别针对深度求索(DeepSeek)年初发布的R1高效推理模型——这款产品曾引发市场质疑:是否还需要英伟达顶级芯片来训练优质AI?
对此英伟达给出技术回应:新一代Vera Rubin GPU系列的推理性能(即运行AI模型能力)将达到Blackwell芯片的两倍。黄仁勋更提出"高能耗推理模型反而刺激芯片需求"的反直觉观点。
多方围剿的危机
真正的威胁来自多个维度:Cerebras、Groq等新兴竞争者持续发力,低成本推理硬件和云服务快速普及。科技巨头们纷纷自研芯片——亚马逊(AWS)的Graviton和Inferentia正在降价促销、谷歌(Google)的TPU集群加速部署、微软(Microsoft)的钴100(Cobalt 100)即将面世。
更严峻的是,OpenAI、Meta等核心客户正试图摆脱对英伟达的依赖。这些企业的自研芯片一旦成功,将动摇英伟达的市场根基。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发布会后公司股价下跌4%——投资者期待的"技术突破"或"产品加速计划"均未出现。
关税困局与战略转身
面对美国可能对台湾芯片加征关税的传闻,英伟达采取双重策略:短期强调"影响可控",长期宣布数千亿美元的美国本土制造计划。这种供应链重塑虽具战略意义,却可能损害其引以为傲的利润率。
开辟新战场的尝试
为寻求新增长点,英伟达开始布局量子计算领域。在首届GTC量子主题日上,黄仁勋为其此前"量子技术需15-30年成熟"的言论向行业致歉,同时宣布在波士顿建设NVAQC量子计算中心,计划通过现有芯片支持量子系统研发。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个人AI超级计算机"战略。新推出的DGX Spark(原Digits项目)和DGX Station工作站支持多规模AI开发,尽管售价高达数千美元,黄仁勋仍宣称:"这就是未来电脑的形态,AI时代的计算终端。"
市场是否接受这个未来愿景,将成为英伟达下一个关键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