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度逼真的深度伪造内容正成为最具破坏性的技术副产品之一。企业因这类伪造骗局已蒙受数百万美元损失,其对国家安全的威胁更是不容忽视。近日,一家专注于音频、视频及图像深度伪造检测与拦截的新创公司宣布完成融资,其客户与投资者阵容引发业界关注。
由深度伪造检测领域权威专家哈尼·法里德(Hany Farid)参与创立的GetReal公司,成功完成1750万美元股权融资。这笔资金将重点投向技术研发、人才招募及全球业务拓展。伴随融资消息,该公司正式推出法证分析服务平台,包含网页界面、应用程序接口及媒体分析集成服务三大模块。核心功能涵盖威胁态势可视化仪表盘、专为高管防护设计的“检测”反欺诈工具、媒体内容筛查的“防护”工具,以及配备专业团队的“响应”深度分析服务。
本轮A轮融资由专注网络安全与人工智能领域的Forgepoint Capital领投,Ballistic Ventures、Evolution Equity和K2 Access Fund共同参与。值得注意的是,Ballistic自2022年起即对GetReal进行孵化培育,直到2024年6月公司才结束隐身运营状态。据公开资料显示,Ballistic此前还主导了GetReal的7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参投方包括Venrock、Artisanal、Qudit和Silver Buckshot等机构。
Ballistic的特殊地位源于其创始人泰德·施莱恩(Ted Schlein)同时担任GetReal的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在创立Ballistic之前,施莱恩曾执掌著名风投机构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
技术赋能安全防护
GetReal立足网络安全大生态,聚焦快速发展的法证分析领域。这家总部位于圣马特奥的初创企业,瞄准的是该领域专业人才与知识储备严重不足的市场痛点。
“如果说网络安全行业已面临人才荒,法证分析领域的情况将更为严峻。”GetReal首席执行官马特·莫亚纳汉(Matt Moynahan)指出。这位在赛门铁克(Symantec)、Arbor Networks等安全巨头拥有三十年从业经历的掌舵人,是在公司隐身运营期间加入的核心成员。
谈及深度伪造技术的恶意应用,莫亚纳汉直言:“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具渗透性的数字威胁。”他将传统电脑病毒比作“初级威胁”,强调当前攻击目标已转向终端用户。虽然让普通人轻松制作深度伪造的趣味应用是诱因之一,但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同样加剧了风险:“现代企业的运营场景已完全迁移至云端。”
这位CEO以网络钓鱼攻击为例,证明即使高知人群也难以识破精心设计的骗局。综合各类因素,当前的网络安全形势正朝着极其复杂危险的方向演变。
学术成果商业转化
GetReal的技术根基源自法里德的学术研究。这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资深教授被公认为数字图像篡改识别技术的奠基人,早在“深度伪造”概念流行前就预见了相关风险。
法里德向媒体透露,尽管长期以学者身份开展研究,但他多年来持续为媒体机构、司法系统(自数字证据被法庭采信起)提供非正式技术支持。2022年,他与施莱恩合作启动技术转化计划,致力于将调查流程代码化并实现商业应用。
“没有人比法里德教授更理解这项技术的本质,”莫亚纳汉评价道,“但个人能力终究有限。我们的目标是将他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云端服务。”法里德补充指出,虽然技术研发需要适配新型应用场景(公司进行了大量逆向工程),但其核心仍基于数十年未变的底层技术框架。
“二十年前开发的技术至今仍然有效,”他谨慎地表示,“具体细节不便透露,但精准实现确实需要复杂的技术积累。”
待解难题:文本伪造防御
此轮融资的战略投资者包括思科投资(Cisco Investments)、第一资本创投(Capital One Ventures)及与情报机构关系密切的In-Q-Tel。领投方Forgepoint联合创始人阿尔贝托·耶佩斯(Alberto Yépez)表示,这些战略投资者的加入印证了市场对GetReal产品的强烈需求。
尽职调查显示,金融机构等强监管行业已明确表达采购意向,企业信息安全官(CISO)们正根据董事会要求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在遭遇伪造高管语音访谈事件后,企业开始真正重视这个问题。”耶佩斯透露。现有客户名单中已包括迪尔公司(John Deere)和维萨(Visa)等跨国企业。
关于政府业务,耶佩斯指出:“公共部门在此领域同样存在迫切需求。”这类需求主要源于情报机构和政府官员可能因伪造信息误导而采取错误决策的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文本伪造防御仍是当前技术空白。近期《大西洋月刊》编辑被诱入伪造Signal群聊的事件(实际该群组真实存在且涉及国家安全违规)就暴露了这类隐患。法里德坦言文本分析尚未纳入公司业务范围:“这完全是另一种维度的挑战。”但他表示公司长期规划将逐步覆盖各类深度伪造与身份冒充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