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芯片贸易战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而美国此前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措施,似乎正在反噬自身。根据新兴技术观测站(ETO)的最新研究,中国在下一代芯片制造技术领域的研究数量是美国的两倍多。这表明,美国的限制措施并没有真正阻碍中国在芯片技术上的进步,反而可能激发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加速发展。
ETO的研究指出,2018年至2023年期间,全球共发表了47.5万篇关于芯片设计和制造的学术文章。其中,34%来自中国机构,这一比例远超美国的15%和欧洲的18%。尽管芯片制造技术不如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等热门领域那么受关注,但中国似乎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未来的制造技术,并且正在全力以赴开展相关研究。
从研究质量来看,中国的表现同样出色。在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芯片技术文章中,有50%来自中国,而美国和欧洲分别仅占22%和17%。印度、日本和韩国也在这一领域有所贡献,但与中国庞大的研究成果和高引用量相比,都显得相形见绌。这些数据并不意味着中国目前在芯片技术上已经超越了美国,但ETO的研究作者认为,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改变。扎卡里·阿诺德(Zachary Arnold)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指出:“我不确定我们是否见过一个领域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当看到中国在这一领域如此活跃时,很难想象这不会对其未来几年的技术能力和最终的制造能力产生影响。”
那么,中国目前的研究重点究竟在哪里呢?答案是神经形态计算和光电子计算。神经形态计算基于类似神经元结构的处理器,而光电子计算则利用光在芯片内传输数据。这两种技术都属于后摩尔定律时代的技术,它们追求的是超越传统工艺节点的创新,因此也不受目前对中国芯片行业限制措施的影响。作为新兴技术,除非美国能够在这些技术成熟之前抢先申请专利,否则传统的芯片战策略——禁止工具出口——将对下一代芯片毫无作用。
美国对中国芯片市场的打压,主要集中在限制中国生产尖端芯片的能力上。为此,美国制裁了中国进口现代芯片制造设备的能力,自2022年起,任何用于制造小于14纳米芯片的技术都被列入限制范围。国际芯片制造供应商,包括ASML,被特别禁止向与中国相关的企业出售产品,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将中国限制在传统芯片领域。
然而,就在行业准备迎接中国因这些限制而涌入全球市场的成熟芯片之际,中国最终可能会发现超越西方知识和技术能力的芯片制造技术。目前,中国研究机构在全球芯片制造领域引用次数最多的前8个团队中占据全部席位,并且没有放缓的迹象。这一大量高引用的研究成果驳斥了常见的负面理论,即中国仅从窃取的技术和研究中获利。
中美贸易战不会很快结束,尤其是双方都因台积电在美国的1000亿美元投资、中国对RISC-V架构的积极布局以及今天启动的新一轮关税而火上浇油。尽管两国的长期前景难以预测,但中国在研究领域的悄然进步可能会在未来带来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