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关于苹果公司可能逐步淘汰MagSafe磁吸功能的传言甚嚣尘上,这种担忧常被类比当年3D Touch技术的消亡。但深入分析后便会发现,MagSafe的生存逻辑与前者截然不同。
2025年初面世的iPhone 16e机型确实存在反常现象:这款搭载苹果首款自研调制解调器C1的入门设备,破天荒取消了MagSafe磁吸系统。这不禁让人联想起2019年消失的3D Touch技术——该技术虽受专业用户推崇,却因普通消费者认知门槛过高,最终被软件触控方案取代。彼时苹果选择放弃,是因为持续使用昂贵压感屏已失去性价比优势。
但MagSafe面临的技术环境完全不同。这套磁吸充电系统已形成完整生态闭环,用户必须依赖手机内置磁铁或购买专用配件才能体验。当前舆论场主要存在两种假设:其一是苹果计划彻底抛弃该技术,其二则是将磁吸模块转移到手机保护壳中。
需要特别澄清的是,Qi2无线充电标准与MagSafe存在技术传承关系。事实上,Qi2正是以MagSafe为原型开发——苹果将相关专利授权给无线充电联盟(WPC),使其成为新国际标准的基石。可以说MagSafe孕育了Qi2,而iPhone本身更是首批获得Qi2认证的设备。与普通Qi标准不同,Qi2强制要求充电线圈必须配备环形磁铁阵列。在这种背景下,苹果效仿三星推出“兼容Qi2”的非认证设备几乎难以想象。
虽然iPhone 16e取消MagSafe引发担忧,但人们似乎忽略了关键事实:就在2024年秋季,苹果刚刚将MagSafe充电功率提升至25W。这种显著的技术升级显然与“淘汰论”的猜测相矛盾。2025年CES期间,WPC官员曾向笔者透露,他们确信苹果会持续推进MagSafe技术创新,而Qi标准也将随之迭代。这意味着支持25W快充的Qi2标准有望在近期问世,并为未来更高功率预留升级空间。
关于“磁铁外移至保护壳”的假设同样存在逻辑漏洞。首先,苹果从未将手机壳作为核心产品线运营——要求这个以裸机美学著称的品牌转而主推带壳手机,无异于否定其设计哲学。更现实的困境在于:如果手机本体取消磁铁,不仅苹果原厂配件如MagSafe卡包、充电器会失效,第三方配件如贝尔金(Belkin)显示器支架、苹果健身立架(Apple Fitness)也将失去存在价值。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已经出现:iPhone 16e的官方保护壳同样没有配备磁吸组件。若苹果真打算推行“壳载磁铁”策略,理应从现有机型就开始培育用户习惯。
从商业逻辑分析,苹果放弃MagSafe的代价远超收益。取消磁铁节省的成本微乎其微,却要承受三大损失:摧毁车载支架、立式充电器、移动电源等庞大配件生态;强迫用户购买保护壳削弱裸机体验;影响StandBy横向待机模式等标志性功能。对于刚推动行业标准落地的科技巨头而言,在技术普及后自毁生态显然不符合商业逻辑。
当然,库比蒂诺(Cupertino)的决策层向来不乏出人意料之举。但综合现有证据判断,至少在接下来三代主力iPhone机型上,MagSafe仍将稳居核心功能之列。这项重塑无线充电形态的创新技术,其进化历程或许才揭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