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期关注苹果的分析师郭明錤(Ming-Chi Kuo)透露,苹果正在探索人形机器人和非人形机器人的多种形态。此前,苹果发布了一篇研究论文,探讨人类与“非拟人化”机器人之间的互动,特别是类似于皮克斯风格的台灯。这项研究虽然为未来消费级机器人提供了启发,但更多地反映了苹果在复杂机器人领域仍处于早期研究阶段的现状。
郭明錤指出,苹果目前的工作属于“早期概念验证”阶段。他提到,苹果汽车项目也曾处于类似的早期阶段,最终被搁置。根据目前的进展和典型的产品开发周期,郭明錤预测苹果机器人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乐观时间表为2028年。
与其他早期苹果项目(如传闻中的折叠屏iPhone)相比,机器人项目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苹果的透明度。通常以保密著称的苹果,这次却意外地公开了许多信息。要知道,这是一家曾因法律和解而要求一位前iOS工程师就泄露Vision Pro细节公开道歉的公司。
机器人领域的进展离不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工作,以及企业背后的研发项目。过去几年,许多机器人公司面临招聘困难,难以跟上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加速的产品发布时间表。向公众公开研究成果是吸引工程师的一个重要资源。
郭明錤认为,研究论文中使用“非拟人化”这一限定词是为了将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研究区分开来。他指出,尽管行业仍在争论人形与非人形设计的优劣,但供应链的检查表明,苹果更关注用户如何与机器人建立感知,而不是它们的外观。这意味着传感硬件和软件才是核心技术。
从广义上讲,“拟人化”可以应用于我们通常不认为是人形机器人的系统。这包括那些受到人类特征启发但并非完全具备两条胳膊、两条腿和一张脸的机器人。目前,苹果似乎正处于“广撒网”的阶段,研究范围从简单的系统到复杂的人形机器人。
郭明錤将这一概念验证系统称为“未来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可能意味着从专门从事家务劳动的完整人形机器人到带有机械臂的智能家居显示器,任何一种都有可能。泄露的信息倾向于后者——这比一开始就推出能够折叠衣物的人形机器人要现实得多。这样的产品或许会在未来的规划中出现,但在此之前,苹果首先需要证明人们需要的家用机器人不仅仅是一台吸尘器。
许多正在开发工业人形机器人的公司,包括1X、Figure和Apptronik,都在研究从工厂车间到家庭的转型路径。定价和可靠性是两大主要难题。如果你觉得Vision Pro的3499美元价格难以接受,那么等到第一批家用机器人的价格公布时,你可能会更加震惊。目前,目标是扩大可靠的工业人形机器人生产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有望逐渐降低。
在放弃苹果汽车项目后,Vision Pro和苹果智能助手的起步也并不顺利,因此可以合理推测苹果在机器人领域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尽管苹果在推广现有产品类别方面有着良好的记录,但硅谷也充斥着失败的家用机器人和智能家居产品的残骸。
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苹果正在积极探索机器人领域。除此之外,未来三年我们可能还会继续看到各种泄露和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