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最新推出的Navi 48图形处理单元(GPU),基于其RDNA 4架构,芯片尺寸较RDNA 3代产品大幅缩小。据博主黄大卫计算,Navi 48采用台积电4nm级工艺技术制造,芯片尺寸约390平方毫米,比英伟达类似工艺的AD103略大一些。
与Navi 31、Navi 32不同,Navi 48是单芯片设计,没有配备额外的内存缓存芯片,这使得无法直接对比其与前身的芯片尺寸。但如果把Navi 3x的图形计算芯片(用N5工艺)和内存缓存芯片(用N6工艺)尺寸相加,可估算出Navi 32约346平方毫米,Navi 31约529平方毫米,这与它们在性能主流和高端市场的定位大致相符。由此看来,AMD打造Navi 48并非为了推出一款高端昂贵的GPU。
台积电的4nm级制造技术(如N4P),与5nm级工艺属同一开发套件。相比N5,N4P晶体管密度约提高1.06倍,相同功耗和晶体管数量下性能可提升11%,相同速度和晶体管数量下功耗能降低22%。不过,仅靠新节点提升,性能不会大幅增长。所以RDNA 4或Radeon RX 9070 XT性能提升,大概率源于架构优化而非新节点应用。
理论上AMD可用N4C,在390平方毫米芯片上增加晶体管数量或降低成本8.5%,但这会牺牲性能,所以不太可能用于GPU。
AMD首次展示Navi 48时,称其为Hawk Point Refresh处理器,但从宣传材料看,它更像是Navi 48 GPU而非Hawk Point CPU。向AMD求证未果,结合其他宣传资料,基本确定这是RDNA 4的首次曝光。